在各大零售巨头忙着圈地二三线城市的同时,“农超对接”是时下行业内另一个热门话题。12月1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求是》上详谈“农超对接”的署名文章更是让零售业正在发生的这个变革彻底走到了前台。
“现在‘农超对接’已成为TESCO农产品采购的首要模式。TESCO中国回复记者表示,”12月2日。就在前一天、TESCO在该县合作社订购的脐橙将供应其在华南区的8家大卖场,TESCO刚刚与江西赣州安远县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
“农超对接”对零售业的影响远不止降低成本、优化供应链这么简单,业内人士表示。“这场被称为‘超市业第三次革命’的集体行动意味着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他说。
“四赢”模式
在湖北省兴山县、TESCO与当地的昭君果业签订了纽荷尔橙直采协议,11月24日。根据双方的协议、供应其大北区(华北、东北及山东区域)总共23家大卖场,TESCO今年将从该合作社订购3000吨纽荷尔橙。
如此合作的直接结果是:TESCO大北区门店里售卖的纽荷尔橙价格优惠达30%,供货周期平均缩短48小时。
记者从TESCO了解到,TESCO在京签订的第二个“农超对接”协议,这是继今年7月在京签订首个“农超对接”协议从平谷直采大桃后。现在TESCO还在积极开拓种植基地项目。目前,期望能和这两家供应商进行尝试性的合作,希望把该合作模式推广到全国范围,5000吨的蔬菜,正在和厦门以及武汉的供应商洽谈,从11月开始先种植16个品类。
与此类似的农户直采协议,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也在加速进行中。这些协议的操作方式,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农超对接”。
根据商务部的解读、“农超对接”的实质是农产品供应链条的优化。在这个新的模式中、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物流配送、信息咨询、产品销售等一整套服务,超市利用自身在市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参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这与农产品的传统流通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超市直接参与了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据TESCO介绍,截至目前。在中国各地已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农超对接”协议,涵盖了水果、叶菜、肉类、水产等数个商品品类,其对“农超对接”的探索开始于2004年。作为最早试验这种新模式的零售商之一,TESCO将其定位为一个政府、社会、顾客、农民四方共赢的采购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农产品的中间流通环节。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进而大大降低流通成本,缩短供货期,保障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TESCO表示。
据了解、现在,“农超对接”已成为TESCO农产品采购的首要模式,其中国70%的农产品来自于“农超对接”。在今后中国市场的开拓中,这种模式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由于“农超对接” 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现在TESCO农产品的售价和成本都平均下降了20%。
然而、对于这样的“共赢”愿景,零售业专家、西安纳尔森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青山有不同的意见。“资本是逐利的。”他说,必然有人买单,商场上不会存在共赢。“而且,‘农超对接’实际操作起来远比想象的要困难。”
张青山如此结论源于其亲自操作过的两个“农超对接”项目。他回忆说,两个项目分别位于陕西和河南,其产品价格竟然比市场售价还要贵,但是结果是一样的:当他去到田间地头直接向农民采购的时候。
这是一个“货到码头死”的道理,他解释。在批发市场上,往往会压价出售;而当买家来到农民地头上时,批发商为了尽快出售农产品,话语权就从买方转移到了卖方。
第三次“革命”
TESCO,以及家乐福、沃尔玛、物美、京客隆等等零售商正在跟进的跨过中间商直接从农村采购生鲜农产品的“农超对接”项目被业内称为是“中国超市的第三次革命”。而且,这个“革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2009年,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安排了4亿元资金,在全国选择了15个条件相对成熟的省份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到目前为止,第一批参与试点的企业在全国建立的农产品直采基地已有1000多个。
去年。家乐福、家家悦、华润万家、沃尔玛等9家内外资企业成为了商务部和农业部选中的首批试点企业。根据计划。试点企业鲜活农产品产地直接采购比例将达到50%以上,到2012年。而在这当中,外资零售商再次占得了先机。
在“农超对接”成为大势的情况下,那些未曾入选的各地大型超市也已经自发地开始采用“农超对接”模式。
目前、“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是商务部支持发展的主要模式。同时也存在企业直接与农户对接的“公司+农户”模式,以及通过基地中介组织对接的“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
TESCO表示,其在中国的农超对接包括两种模式:传统农户采购和合作农场/种植基地。
据了解、总年产量约3600吨,2007年底,该基地共有350个TESCO大棚,TESCO在中国的第一个蔬菜种植基地已经与上海春鸣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上海建立,全年种植30个品种,占地420亩。截至目前。包括39家大卖场和7家试验阶段的便捷店,已有13支TESCO自有品牌菜品在此种植,供应TESCO在华东地区的所有门店。
张青山表示,“农超对接”对行业盈利模式的改变作用是存在的,但是这股新潮流能否顺利地走下去则是一个未知数。
一直以来。超市的盈利模式将变为以自主经营为主,以商品周转和销售毛利为主导,供应链得到优化,“农超对接”之后,进场费是零售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目前、对直采产品免收进场费和促销费,结款周期也从40天缩短至7-15天,超市对于直采农产品的定价往往是在采购价格的基础上加价10%-12%。
“零售业依靠商品差价盈利本来应该是主流。大家都习惯了坐收进场费,但是这么多年来,赚取渠道利润。现在行业的转变是一个好事。”张青山说。“但是这能不能成功很难断言。”他表示,零售商们积极响应“农超对接”到底是有心转变还是为了追求优惠政策,只有它们自己最清楚。
业内人士透露、包括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支持等等,为了推动“农超对接”,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